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筑宋 > 第126章 号舍

第126章 号舍(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重生之动力时代 乡村神农 跨界巨星 全职狂婿 超级全能控卫 乡野风流小村医 神邸之门 死亡通碟 第一至尊 风浩宛欣

第126章号舍

在大宋,想要取得入仕的途径其实不少,大约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制举、荫补。

大宋的科举一般要经过三次考试,曰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一般在秋天进行,所以又称“秋闱”。会试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所以又称“春闱”。会试后就是赵佶亲自压阵的殿试,殿试完就公布榜单,即东华门外唱名。

乡试以诸州判官试举子,录事参军试诸科,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汴京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谓之贡举。

礼部会试分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五经、三礼、三传、明经、明法”等科。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及诸不孝、不梯之徒。

原本按照太宗朝的规矩,像安宁这样的僧道归俗人员也不能参加科举,不过后来到仁宗朝就渐渐松懈了。何况似安宁这等奇才人物,甚至赵佶专为他开个口子都极可能。

会试又称锁厅试,其制度设定严格。不但入试考场需要搜身监督,试卷也有弥封制度。就是要糊住举子的姓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

再有誊录制度,安排胥吏将举子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的笔迹,上下其手。而且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还有严格的回避制度。

大宋早期的科举就是乡试、会试两关,到了太宗皇帝时,因为担心科举的公平性,他还要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进行复试,此谓之殿试。

殿试等第最初也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大宋科举基本上在严格执法和法外容情间摇摆,并无后来明清那样刻板无用。不过也正因此,科举夹带、舞弊成风,甚至福州都有专用科举夹带的刻本大行其道。

不说礼部会试中的那些猫腻手段,甚至赵佶就发现及第进士的会试成绩与他的殿试成绩大相径庭,因而一度停办科举十数年,改以三舍法录用读书人。

此外,官方还会推出比较人情味的“附试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皇帝可“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大宋科举选官之外,还有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制举”又称制科,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

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若是布衣白身还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御试内容要求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这样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

有官身的人通过制举之后,一般都是升转或蒙拔擢。比如张叔夜、赵子庄二位都是通过制举考试转换了文资,然后超拔录用。

大宋第三条入仕的门路就是专为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朝廷文武重臣可荫子孙或异姓亲,张伯奋兄弟就是荫补的榜样。

宋应辰呷着小酒絮絮叨叨和安宁说着这些科举制度细节,注意事项等等琐碎。武松听得头大不已,索性舍了他们自去和二嘎聊天去了。

最近二嘎也很消沉,因为江湖上,这一年多来,已经很少听到它的传说了。

武松还能趁着西水门的乱子大发淫威,一吐胸中块垒。甚至此前还可以每日去折磨孙成财这些纨绔们,乐此不彼。

可怜的二嘎却无法四处去杀生,它也不能跳出去寻谁谁的晦气,因为它没法像武松那样去和人家斗嘴讲道理。甚至若非柔福带它去狩猎?二嘎都会无聊死的。

“要不你也去参加乡试得了?左右不过三百贯的买卖,咱就让他宋某人再卖个面子如何?”武松拍拍二嘎的脑袋调戏道。

二嘎无辜地斜视了武松一眼,特喵的!老子的才情虽然不差了小主子,但也不能这样放肆去打脸朝廷啊。若是不小心过了会试,难道俺还能去参加殿试吗?

再说了,一头骡子都能被官家取中进士,天下的读书人不要嫉妒羡慕恨死俺呐?

不过这些也就限于二嘎和武松的互相嘲讽,其实大宋的科考还是很辛苦的。不但题量相当大,而且时间也长。考生往往要在考场里呆上好几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师师最近就把其他事情能推就推了,专心为安宁准备考试用度。不但被褥、衣物都要备得厚实些,甚至还与小荷一起连夜缝制了三套护膝。吃食上也要特别小心,安宁最爱吃的那些新鲜菜肴统统不见,准备最多的便是肉松、干粮、咸菜,因为在考场实际要待上九天七夜,什么新鲜玩意都会变质吃坏肚子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无限之黑暗武装 墨九 地府客栈 追夫系统 神念无敌 为圣 无敌战仙 论科学修仙的重要性 武侠之楚王 穿书之我有特殊的御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