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鬼马喜剧之王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居安思危(下)

第二百五十三章 居安思危(下)(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大明:我,朱棣第四子 联盟:我真不是绝活哥 富可敌国之异能 寂灭太虚 天魔道情 无限之笑傲 残袍 逆复制 血铸长歌 妖血大帝

笔趣阁 最快更新鬼马喜剧之王 !

在徐老怪首部执导的《蝶变》之中,主角方红叶是不通武功的,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展露过身手。就是这一点让投资人吴思源感到非常可惜,他劝了徐老怪老半天,建议他在影片最后让主角打一场,但徐老怪脖子梗梗着,死活就是不肯。

结果这部戏上映之后叫好不叫座,票房失利,让吴思源现在想起来都有些耿耿于怀。不过他却也能自己劝自己,《蝶变》好歹也算开风气之先,是新武侠电影的探路者,频频出现在电影展上。总算钱没有白花拍了一部好片。

在《蝶变》这部武侠电影之中,徐老怪还首次用现代科学解释了古代的神功武学。比如高来高去的轻功其实是借助钢丝,所谓内力一出山石崩裂其实是火药,刀枪不入其实是铁甲衣的威力,还有想要一统武林借助的不是盖世神功,而是类似于机关枪的天雷连珠火枪……

可以说徐老怪的首次进军电影界,一出手就大不一般,如果当年《蝶变》票房真的成功,倒也有可能被徐老怪创造* 新的历史。只是可惜这部《蝶变》虽然创意十足,但还是有不少缺点存在。

比如尽管故事竭力渲染恐怖悬疑的气氛,但最后答案揭晓却实在有些坑爹。男主角方红叶本身是何来历也未交代清楚,沈家堡堡主缘何要请人来调查自己,也是悬案一桩,而且研制天雷连珠火枪这么大的秘密,竟然完全都不知道遮掩。大喇喇的摆在地下室里,还让方红叶一眼就识破天机。实在是猪一样的智商。

尽管这部电影有很多情节上的硬伤。甚至都不能够自圆其说。但徐老怪首次执导电影,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首先就是镜头的运用,非常的老道;其次节奏的把握,气氛的烘托,悬念的营造等等都非常到位;还有最后那一场大战,虽然打的不太好看,笨手笨脚的,但是剪辑的却十分犀利。硬生生把几个完全不会拳脚的普通人,拍成了武功一流的高手;最后这部影片中还运用了少许的特技,无论是火药爆炸,还是借助钢丝玩轻功,都玩得似模似样。从这部电影就可以看出徐老怪天生对电影特技着迷了。

……

新浪潮电影是治疗港片过度早熟的一剂良药,香港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某个题材红了,立马就会有无数部电影跟风拍摄。就好像癌细胞一样,一旦某部分癌变之后,立刻大批癌细胞就扩展出来了。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不断创造新的电影类型,刀剑武侠片拍绝了就拍民初功夫片。民初功夫片拍绝了就拍都市动作片,都市动作片拍绝了就拍新派武侠片。新派武侠片拍绝了就拍电脑特技片……

而且创作新电影类型的能力必须要快,否则凭借港片年产三百部的能力,每年都要开创新的电影题材才可以。

除了开创新的电影题材,还要深挖原有的电影题材。比如恐怖片就有分杀人狂魔类、鬼怪恶魔类、惊悚悬疑类、灾难变异类等等。

香港电影题材其实也蛮多的,但都是流于表面而已,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挖扩展。

比如已知的都市动作类电影,从八零年代的《奇谋妙计五福星》到九零年代的《运财五福星》,十多年的时间过去,题材还是题材,表演还是那个表演,套路还是那个套路,故事比十多年前的还不如,难怪年轻人都不愿意看。

王精八零年代就拍《赌神》、拍《赌侠》,到了九零年代还在拍《赌侠2》、拍《赌神2》,到了新世纪还在拍《赌圣3》、拍《雀圣》1、2、3、拍《我的老婆是赌圣》……赌片拍了十几二十部,除了越拍越难看之外,请问对赌片还有什么新的创造么?

还不如师傅林政英,半生心血花在僵尸片上,而且还做出了不少新的构思。《僵尸先生》之中还只是打一个老僵尸,到《僵尸家族》之中就打一家子僵尸,而且小僵尸还成了人类的朋友,算是僵尸片的一大创新。到《灵幻先生》一部中,鉴于打僵尸不再有新意,林政英又引入了邪派术士。到《驱魔警察》之中,更加入了警匪片的元素,而且还由本土邪派术士转到了日本九菊派术士。《一眉道人》之中,更引入了西方的吸血鬼,而且还把养小鬼变成了养小僵尸,增添了不少童真趣味。

只是可惜一个人盖房八个人拆,林政英师傅一个人求变,其他人就跟风乱拍。据说《僵尸先生》大卖之后,港台地区从86年到91年就陆陆续续拍了上百部的僵尸片。平均一年就二十部,每个月都有超过一部僵尸片上映,又全部都是跟风的作品毫无新意,你说观众怎么还愿意花钱再看?!

僵尸片的没落,是林政英师傅不努力么,是僵尸片真的没有趣味么?林政英师傅转投亚视拍摄《僵尸道长》,照样收视率十分火爆。可见不是僵尸片不行,也不是林政英师傅不行,而是香港电影人太无良。

一个人盖庙八个人拆,再怎么添砖加瓦也白费。好莱坞面对全球市场,年产片才不过七八百部左右,听起来貌似很多是不是?

但好莱坞电影题材广泛,短片、长片、纪录片、动画片等等,而能在影院上映的影片顶多一百五十部左右,其中又分动画片、恐怖片、动作片、科幻片、奇幻片、剧情片、战争片等等等等,同题材同类型的影片每年都不会超过十部,隔一两个月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类型电影,当然很多人都不会失去兴趣。

而反过来看看香港电影,八零年代年产量都在两百部左右。而且多数都集中在动作片、喜剧片上面。热门题材的电影超过七十部。每个月都有六七部同类型的电影上映。

看电影是娱乐是消遣是交际是爱好。但有谁会在一个礼拜之内,连续几天去影院看电影?不提电影票价、零食、交通费用等等,单单是人情卡就刷爆了。就算是谈恋爱也没有一星期去几次影院的道理。而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去,更没可能一星期连着去几次。

而到底怎么选择那天去看哪场电影呢?除了午夜场试映依靠观众口碑之外,还有就是靠明星的票房号召力。比如周闰发、比如程龙、比如洪京宝,大牌明星大卡司,意味着投资就高,质量一般都会有保证。去看保证值回票价。而一些不知名的演员呢,去死啦,谁认识他,看毛?!

港片质量的提升激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观众的增加则提升了影片的票房,票房的飙升刺激了电影市场,产片量的增长催生了新的院线,新的院线给观众更多选择,更多选择之下明星票房号召力凸显,凸显之后明星身价就暴涨。暴涨之后投资到影片制作的部分就会衰减,衰减之后导致港片质量下降。

于是刚刚那一连串的连锁推动效应就可以再反推回去。最后自然就是市场越做越小,万物萧条。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龙尸惊闻录 宠物小精灵之拂晓 火影之大魔王 漫游电影世界 无限世界的二次元 吞食者 都市之绝色妖皇 我的鬼尸新娘 影殇杀君 我的女友是千年女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