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玄幻魔法 > 定秦曲 > 第415章 稷下学宫(上)

第415章 稷下学宫(上)(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傲娇小皇后 至尊催眠师 驭夫有道 错嫁成妃:王爷,请自重 断古 武侠之长生路 大明宦难情 邪王抢婚:嚣张郡主不为妃 一皇两后 金牌高手

正如张嘉师所想的那样,在之后的约一个月时间,张嘉师麾下大军对西齐其他地区的军事打击相当顺利。

很多西齐国的城邑,甚至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击就开城投降。

面对这么一个情况,张嘉师心中还是很乐观的,毕竟要是齐人的反抗力度太大,对于他接下来的行动以及随后开展对齐地的治理,始终还是多有不便。

很清楚这一点的张嘉师,认为他兵锋所指之地抵抗力度不算强大的同时,也是齐人放弃了抵抗大秦帝国统治的一种重要信号。

这一点对于张嘉师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

而在这一段时间期间,张嘉师麾下主力部队向临淄城进军。

而与很多齐国地区的城邑相比,按照张嘉师的估计,临淄城最后还是会拼死抵挡一番。

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西齐军驻守在临淄城的部队,以及留守临淄地区的西齐文武,并没有打算抵抗他。而是选择了很干脆的投降。

而张嘉师则是在临淄城的情况稳定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2年6月22日,进入了临淄城这个在齐地最大型的城邑。

这一次,是张嘉师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了临淄城。

……

临淄,也算是一个有着相当悠长历史的地区。

早就在公元前6000年前,临淄后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后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临淄淄河、乌河两岸人烟稠密、生产发达,已发现齐陵薛家等12处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临淄开始出现规整的城邑,有了成体系的礼制,创造了发达的早期文明,临淄有桐林-田旺、董楮、于家庄等20处龙山文化遗址。

而这个时期的临淄城,主要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而在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设临淄县。属齐郡,郡、县治所均在临淄。

当然,张嘉师这次进入临淄,并不是来参观游览的,他主要是打算凭依临淄城的情况,将这个地方发展为接下来的战争的一处重要据点。

当然,张嘉师在临淄期间,也不是完全做正事,他还必须要配前几个月生下孩子的淳于秋,游历一下荒废了很长时间的稷下学宫,也就是淳于秋的故居。

……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实际上是指齐威王)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而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则是发展成一个最鼎盛阶段: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号,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天下贤士汇集于稷下。这一时期的稷下学宫,在其辉煌的历程中,发展到最高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而在齐闵王时期,稷下学宫由盛转衰,在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这也就是稷下学宫所经历过的历史。

……

而作为一个非常著名而且在史书当中有着相当地位的地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一处最重要的文化基地,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同时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

稷下学宫又具有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知识的性质,被后人称为“田氏封建政权兴办的大学堂”,“齐国的最高学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老师可以在稷下招生讲学,即容许有学与教两个方面的充分自由。

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最终促进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为当时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中心。

在学术上,稷下学宫具有兼容百家之学,多元思想并立,各家平等共存,学术自由,相互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学宫的舞台上。

……

由此可见,稷下学宫在这个时候虽然已经荒废多年,但是依旧吸引着张嘉师前往这个地方的心思。

毕竟以稷下学宫的诸多记录而言,这个地方很有可能会让张嘉师能够理解到一条有可能更加适合与这个社会水平的教育道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齐天战神 武神戮天 这个王妃很米虫 天域武神 傲剑镇天 天元劫凤神女帝 [美娱]神农侠侣 大宋杀戮 转生之我的狼王 魔动九天